一、乱世崛起:盐贩投身军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卓越的才能,在时代的舞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徐温便是其中之一。他从一个平凡的盐贩,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成为南吴的权臣,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徐温,这位生于唐咸通三年(862 年)的传奇人物,出生在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的一个普通平民家庭。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贫困如同阴霾,笼罩着无数家庭,徐温一家也未能幸免。为了生计,年轻的徐温踏上了贩私盐的艰辛道路。在唐末盐政严苛的背景下,贩私盐不仅要躲避官府的追捕,还要面对同行的竞争和各种未知的风险,可谓是在刀尖上舔血。但也正是这段经历,锻炼了徐温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了他果敢、狡黠的性格特质,为他日后在乱世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唐中和二年(882 年),徐温听闻庐州刺史杨行密广纳人才,心怀壮志的他毅然前往庐州投奔。当时的杨行密正积极扩充势力,徐温的到来恰逢其时。然而,初入军营的徐温,就像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在众多投奔者中毫不起眼。他仅被任命为麾下一伍长,地位卑微,且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很难引起他人的注意。但徐温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中,唯有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在随后的军伍生涯中,徐温凭借着沉稳的气质与不凡的见识,逐渐崭露头角。光启三年(887 年),杨行密起兵攻打广陵(今江苏扬州),徐温负责后勤调度。他精心规划物资运输路线,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军队物资的充足供应,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杨行密转攻宣州(今安徽宣城),面对敌军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徐温冷静分析局势,建议采用围城战术,切断敌军的粮草补给,待敌军疲惫之时再发动总攻。此计果然大获成功,杨行密顺利占据宣州。徐温也因在这些战役中的出色表现,逐渐得到了杨行密的赏识,累升至衙内右直都将、左长剑都虞候。
徐温虽 “未尝有战功”,但其本领不在战阵杀敌,而在于全面的审时度势和对战争的全局谋划。他就像一位隐藏在幕后的军师,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关键的建议,帮助杨行密化解危机,赢得胜利。他的这种能力,也让他逐渐进入了杨行密的文武圈子,成为其麾下将领 “三十六英雄” 之一。
除了军事才能,徐温还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眼光。杨行密攻入宣州时,诸将都争相掠取财物,试图在这场胜利中分得一杯羹。唯有徐温独具慧眼,他没有被眼前的财富所迷惑,而是占据粮仓,施粥以济饥民。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他的仁慈之心,更让他赢得了民心。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杨行密也对他另眼相看,心中暗自将他视为可堪大用之人。
乾宁二年(895 年),徐温随杨行密平定濠州(今安徽凤阳),因功升任随身都知兵马使,加检校工部尚书。在这场战役中,徐温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带领士兵冲锋陷阵,不畏艰险,为平定濠州立下了赫赫战功。同年,杨行密在乱军中遇到了一个李姓孤儿,见其容貌不凡,心生喜爱,便将其收为养子。然而,这个孩子却不为杨渥等杨行密诸子所容,出于对徐温的信任,杨行密将幼童交给徐温抚养。徐温按照家族子弟行属,为其取名徐知诰,而这个徐知诰,便是日后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昇。在徐温的悉心照料与培养下,徐知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了兵法谋略、治国理政之道。这段成长经历,不仅对徐知诰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徐温的权力传承布局埋下了伏笔。
二、权力角逐:诛杀异己揽大权
天祐二年(905 年),杨行密这位吴国的奠基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离世,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吴国原有的权力平衡,使得吴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波谲云诡 。杨行密死后,长子杨渥承袭其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等职,称弘农郡王 。然而,杨渥的统治之路并不顺遂,他与徐温、张颢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一场权力的角逐就此拉开帷幕。
徐温与张颢作为杨行密的旧部,在杨渥继位后,因掌控着广陵城内的亲兵,权力日益增大。而杨渥为了摆脱这种被掣肘的局面,试图调旧时亲兵入卫广陵,并在朝野和地方大力培植亲信,对徐温、张颢等勋旧诸将加以防范。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
天祐四年(907 年)正月,矛盾终于爆发。杨渥因占用驻地修建射场,将城内数千亲兵迁至城外,这一举动让徐温和张颢看到了机会。他们抢先下手,先是派亲信赴地方以谋反罪名将杨渥的亲信将领处死,随后在广陵城中发动兵变,诛锄异己,成功控制了吴国的军政大权。杨渥也因此彻底沦为了傀儡,失去了对国家的实际掌控权 。
然而,徐温和张颢之间的联盟并不稳固。他们虽共同掌控了政权,但在权力分配和未来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天祐五年(908 年),两人密议杀死杨渥,事后瓜分吴国,归顺后梁。但徐温不愿承担弑君之名,故意设计使张颢主动以其所掌左牙兵行事 。五月,张颢令其党羽纪祥、陈晖等率左牙兵入府弑逆,杀杨渥于寝室,对外则宣称杨渥是暴病身亡 。
杨渥死后,徐温和张颢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张颢背弃前约,欲据淮南自立,但终因其他将领的反对而妥协。而徐温则想要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两人各怀鬼胎,均欲除对方而后快 。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徐温棋高一着。他暗中布局,指使钟泰章带领三十余位死士,趁张颢不备将其刺杀。此时距杨渥遇弑仅过去九日 。随后,徐温对外公开杨渥是被张颢所弑杀,并将纪祥等凶手处以车裂,彻查乱党,将杨渥之死全推给张颢 。
凭借此计,徐温成功铲除了对手,以左右牙都指挥使的身份独掌吴国军政大权。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争夺中,徐温展现出了过人的谋略与狠辣手段。他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先是设计让张颢主动揽下弑君的差事,翻脸后又把罪责全部推给张颢,使其身败名裂 。徐温的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他成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也为他日后在吴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 【配图 1 张:徐温与张颢权力斗争的场景画】
三、治国方略:休兵息民促发展
在成功独掌吴国军政大权后,徐温并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而是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理政才能。他深知,经过多年的战乱,百姓们渴望和平与安宁,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于是,他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休兵息民、促进国家发展的政策 。
在经济方面,徐温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他积极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大力修建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确保农田能够旱涝保收。这些水利设施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还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徐温还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他的努力下,吴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 。
除了农业,徐温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商业的繁荣。他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商业活动,保障商人的合法权益,让商人们能够安心经营。他还降低了商业税收,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吴国贸易,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在他的支持下,吴国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城市中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在军事上,徐温制定了严格的军事制度,规范军队纪律,确保士兵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他深知,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保障。为此,他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他还选拔有才能的将领担任各级指挥官,注重培养军事人才,为军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
为了提高军队的实战能力,徐温定期组织军队进行实战演练,让士兵熟悉各种战术和战斗环境。这些演练不仅提高了士兵的战斗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徐温的努力下,吴国的军队成为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
在外交上,徐温采取了保境安民的策略,避免与周边国家发生冲突。他深知,战争只会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他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为吴国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
919 年,吴越攻吴国常州,徐温 “帅诸将” 在无锡大败吴越军。养子徐知诰 “请帅步卒二千,易吴越旗帜铠仗,蹑败卒而东,袭取苏州”,众将甚至请求趁大旱之机 “尽步骑之势,一举灭之”,但均被徐温坚决拒绝。他说:“天下离乱久矣,民困已甚,钱公亦未易可轻;若连兵不解,方为诸君之忧。今战胜以惧之,戢兵以怀之,使两地之民各安其业,君臣高枕,岂不乐哉!多杀何为!” 事后,他不仅放回了吴越俘虏,还将钱镠从弟龙武统军钱镒送还吴越。此举赢得了吴越的尊重,也为两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此后,吴国与吴越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
后唐明宗讨伐荆南,高季兴害怕,表示要 “举镇自附于吴”。按照五代时期军阀之间趁火打劫的惯例,徐温完全可以接受高季兴的归附,等待机会兼并荆南。但徐温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他说:“为国者当务实效而去虚名,高氏事(后)唐久矣,洛阳去江陵不远,(后)唐入步骑袭之甚易,我以舟师泝流救之甚难。” 他认为,要别人臣服自己,而不能救他,让他危亡,“能无愧乎!” 于是,他接受了高季兴的贡献,而 “辞其称臣”,听其仍旧附于后唐,自保其国。徐温的这一决策,既避免了与后唐的冲突,又维护了吴国的声誉,展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智慧 。
徐温的这些治国方略,使得吴国在他的统治下逐渐走向繁荣稳定。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的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的政策不仅为吴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南唐的建立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
四、权力传承:养子上位成南唐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温逐渐步入晚年,权力传承的问题也日益紧迫地摆在他的面前。在众多儿子中,他原本对长子徐知训寄予厚望,精心栽培,安排他在广陵辅佐杨隆演,希望他能积累政治经验,熟悉宫廷事务与朝堂运作,树立个人威望,为日后顺利接手权力做准备 。
徐知训初期也确实努力学习,积极表现,在处理一些政务上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逐渐在朝堂上崭露头角。然而,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知训逐渐被权力带来的膨胀感所侵蚀,性格中的骄纵一面开始显现,行事愈发跋扈。他时常戏弄杨隆演,全然不顾其吴王身份,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
朱瑾本是吴国大将,他对徐知训的行为极为不满,数次劝说杨隆演,寻机诛杀徐氏父子以除国患。918 年六月,朱瑾设宴请徐知训,徐知训毫无防备地前往。席间,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将徐知训斩杀。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徐温精心培养的接班人计划瞬间化为泡影,也让广陵城陷入了一片混乱 。
徐知诰时任润州团练使(今江苏镇江),闻广陵之变,当日便引兵入据广陵,并在徐温赶至之前稳定了城中秩序。徐知诰与严可求将徐知训的过恶尽皆告知徐温,徐温这才知道徐知训的胡作非为,怒气稍解,最终只追究了徐知训的僚佐 “不能匡救” 之罪 。不久,徐温归镇升州 “总军国大纲”,其余政务皆交由徐知诰决断 。
徐知训被杀这一事件,对徐温的权力传承计划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徐知诰的崛起创造了机会。相较于徐知诰,徐温的其他亲子大多能力平庸,在政务处理与军事指挥等方面表现平平,难以承担起掌控国家大权的重任 。而养子徐知诰极为孝顺,徐温生病期间,他日夜守在榻前,亲自煎药喂饭,无微不至地照料 。在协助徐温处理政务过程中,面对复杂局势与难题,他总能提出独到见解与解决方案,为徐温排忧解难,进一步赢得了徐温的信任与器重 。
此外,徐知诰在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声望和势力,他长期辅政,与不少大臣关系密切,在民间也积累了声望,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以故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昪 。传位给徐知诰,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与稳定统治 。从长远考量,徐温希望吴国能够延续统治,他认为徐知诰有能力带领吴国应对各种危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因此,为了吴国的未来,徐温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传位给养子徐知诰。顺义七年(927 年)11 月 20 日,徐温在金陵的府邸中病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陨落,给吴国的政治格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 【配图 1 张:徐温病逝场景画】
徐温离世后,徐知诰周旋于各势力之间,暗中在朝堂上拉拢人心,与严可求等重臣结成同盟,成功贬黜最大的竞争对手徐知询 。此后,他又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公元 937 年,徐知诰见时机成熟,废黜吴睿帝杨溥,正式称帝,国号大齐 。后恢复李姓,改名李昪,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就此登上国君之位 。
李昪建立南唐后,出于对养父徐温的尊崇,以及巩固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对徐温进行了追封 。起初追谥其为忠武皇帝,庙号太祖 。这一追封,意在强调徐温对南唐政权建立的奠基之功,向世人表明南唐政权传承有序,是对徐温多年经营的肯定 。后来,追封名号又改称义祖 。这一变化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义祖” 之称淡化了血缘关系,突出了徐温与李昪之间的恩义,强化李昪政权的正统性,也有助于李昪更好地整合朝堂势力,稳固统治根基,让南唐政权在名义和情感上都有更坚实的支撑 。
五、千秋功过:褒贬不一的评价
徐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所作所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思考和评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徐温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些评价,犹如一面面镜子,从多个维度映照出徐温复杂而多面的形象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后唐纪五》中评价徐温 “温虽起群盗,然能息兵养民,江淮间赖之以安” 。这一评价,肯定了徐温休兵息民政策对江淮地区稳定的巨大贡献。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和平与安宁。徐温推行的休兵息民政策,让江淮地区的百姓得以摆脱战争的困扰,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他积极发展经济,鼓励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使得江淮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善。他的这些举措,无疑赢得了百姓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徐温持肯定态度。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吴世家》中批判徐温 “挟天子以令诸侯,专吴政者二十年” ,认为他架空杨氏的行为违背了君臣伦理 。在欧阳修看来,徐温虽然在治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通过控制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违背了传统的君臣之道 。
宋人陆游在《南唐书・义祖徐温传》中暗讽徐温权力传承的失策,称 “温以枭雄之姿,尽夺杨氏之权,然养子终覆其嗣,岂非天道哉?” 。陆游认为,徐温虽然凭借着枭雄的姿态夺取了杨氏的权力,但最终却让养子取代了自己的子嗣,这或许是上天的安排,是他权力传承失策的结果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 “徐温不务虚名,专务实利…… 其政策以保境安民为宗旨,实为江淮经济复苏之关键” ,强调了徐温务实的治国理念和对江淮经济复苏的重要作用 。徐温不追求虚名,而是专注于实际利益,以保境安民为宗旨,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江淮地区的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认为 “徐温之权术,实为五代藩镇割据下地方势力崛起的典型,其以养子代亲子的权力传承模式,反映了乱世宗法制度的瓦解” 。他从历史和社会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徐温的权术和权力传承模式,认为这是五代时期藩镇割据背景下地方势力崛起的典型表现,同时也反映了乱世中宗法制度的瓦解 。
日本学者堀敏一在《五代宋初政治史研究》中指出 “徐温传位养子而非亲子,既是对现实利益的妥协,也暴露了传统宗法制度与乱世权谋的冲突” 。他认为,徐温传位养子是出于对现实利益的考虑,是在乱世权谋的背景下做出的无奈选择,这也体现了传统宗法制度与现实政治的冲突 。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评价徐温 “是杨吴的权臣,也是南唐的奠基者。他一面架空旧主,一面推行善政,这种矛盾性恰是五代政治复杂性的缩影” 。范文澜既肯定了徐温作为南唐奠基者的重要地位,又指出了他架空旧主的权臣行径,认为他的这种矛盾性正是五代政治复杂性的体现 。
徐温的历史形象,始终在 “奠基明君” 与 “篡国权臣” 之间摇摆 。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争议。他以贩盐为生,却能在乱世中崛起,成为南吴的权臣,为南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推行休兵息民的政策,促进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但他也通过兵变、弑君等手段夺取权力,架空杨氏政权,被指责为违背君臣伦理 。他传位养子的决定,既被认为是明智之举,也被暗讽为权力传承的失策 。这些褒贬不一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徐温,也让我们对五代十国时期那个动荡不安、充满权谋与纷争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配资炒股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