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随着中邮理财两只新产品获批,个人养老金理财家族成员正式扩容至37只。从2023年2月首批产品面市,到如今覆盖6家理财子公司、21家商业银行代销,这条“慢热”赛道正悄悄提速。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货架上的选择变多,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用好这些工具为未来“添砖加瓦”?
37只产品全景扫描:低风险、中短期是关键词
平均年化收益率方面,2025年上半年数据落在3.4%—3.65%区间,跑赢同期定存和10年期国债,但低于养老目标基金的高波动高回报。
为什么要扩容?三大信号读懂监管意图
第三支柱“拼图”亟待补齐与美国IRA中银行理财占比约20%相比,我国个人养老金理财份额仍显微不足道。扩容可让保险、基金、理财“三足鼎立”,满足不同风险偏好。银行渠道优势需放大理财产品拥有天然的网点、客群与信任优势。通过丰富产品线,可吸引原本只存定期的“保守型”资金,把养老钱从储蓄账户搬到投资账户。中长期资金呼唤“压舱石”监管多次表态“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个人养老金封闭期长、来源稳,正是资本市场最缺的“长钱”。
投资者如何用好37只产品?一张决策路线图
操作步骤:
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银行App即可办理);完成风险测评,匹配对应等级产品;关注产品最短持有期,与自己预计退休时间错配不超过5年;每年用满1.2万元税优额度,年末一次性抵扣个税。
未来还有哪些看点?
期限拉长:业内呼吁推出封闭5年以上甚至目标日期型产品,以获取期限溢价。权益提升:在“固收+”框架下增配可转债、优先股,长期年化有望冲击4.5%。投顾配套:银行正在测试智能投顾,可根据年龄、收入、风险偏好自动调仓。
总结来看,3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集中上线,不仅丰富了养老金融的“工具箱”,也为不同年龄、不同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提供了更精细化的选择。选产品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多久退休?能承受多大波动?是否需要流动性?答案清晰后,再打开银行App下单,才能让这笔钱在几十年后真正发挥“养老”而非“理财”的作用。
声明:以上内容与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和操作建议。#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
配资炒股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