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A股生物医药圈哪个财报消息比较“雷”,东方生物这份2025年中报算半个主角了吧?
先不管场面话,光看数据翔实、明明白白——净利润负增长,营收的“水位”一降再降,利润还在漏水。
是不是觉得有点出人意料?
对,咱也纳闷儿,明明去年就挺难的了,今年咋还是翻不出身来?
小公司都要饿得直打寒颤了,东方生物身板也没扛住,这到底哪儿出问题?
留个悬念,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些表面参数背后信息量贼大,到底是大环境呼啦啦滑铁卢,还是自家鸡血没打对地方?
一本中报,疑点不少,要刨根问底才有聊头。
4.03亿的营业总收入,听起来好像不少,实际上不仅同比削了个“U型头”,而且这还是按半年总和算。
你品品,这个数字掰成两段,第二季度干脆只做了2.11亿,直接和去年二季度对比少了10个点儿多,动静不小。
咱摸着良心说,东方生物并不是“新生牛犊”——人家上市都四年了,前头那几年,也不是一门心思亏损,2024年亏了,2025年又续杯,看下来业务模式有点玻璃心,经不起点风浪。
更“劝退”的事实在后头,净利润-1.63亿元,毛利率却莫名其妙涨了5.64%。
这什么操作!卖货本来还多赚点,净利润反倒漏水更猛一点,是不是账里有猫腻?
往账面再一扒拉,“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2.09亿元,跟营业总收入一比,直接拍到52%的高位——有点离谱,咱开店做买卖就没见过这波操作花一半收入砸在成本上还不见回头钱的。
要说“赔本赚吆喝”吧,又不全是市场大环境的锅,费用节奏控制显然是个硬伤。
三费比例去年同期比只涨了6个点不到,却愣是“消化”不掉利润的“漏洞”。
管你毛利率小步向前,净利率不顶用就没人给掌声。
再说点冷知识,数着来:每股净资产32.04元,看着还算厚道,可比之前缩水将近8%。
等于说,这一块的安全垫也越来越薄。
现金流呢,更有意思——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61元,这账面资金流动有点背离,结果还同比增长了63%,有点讽刺,像极了负负得正的无奈。
每股收益-0.84元,同比掉了10%。
你说东方生物这层层“负”的美学,投资者看了不想run都难。
浅聊下ROIC,也就是“投入回报率”。
官方话术吹了一波高光年代:上市到现在ROIC中位数29%,很体面,但2024年最低,直接跌成-9.61%,一地鸡毛。
上市4年里头亏了俩,合着是“偶有高光,偶尔翻车”,商业模式经不起外部变量或自家操作偏差。
再看基金圈的反应,持仓最多的还是融通健康产业灵活配置混合A/B基金,业绩一路高歌猛进,一年涨了43%+,最新净值都在持续飙,经理万民远应该还没被东方生物这颗“地雷”砸到脚。
挺有意思的是,东方生物自己过得跌跌撞撞,基金却欢天喜地,踩着“健康产业”东风一路飞,这场景——有点像开学考试“尖子生”背后都靠班主任给提分。
说实话,这种“业绩波动型创业板”,最怕就是高杠杆运作下的突发状况。
东方生物的商业模式一直强调“研发、营销和资本开支”。
可惜研发钱没砸出响声,营销多砸点才勉强维持营收稳定,但资本开支这块压力山大,长期看资金链安全感不够。
如果未来持续烧钱不见成果,投资人耐心怕也耗不住。
你发现没,它的年报朝着两个极端凌乱跳舞。
有时候高回报年,费用压得稳,只要市场环境给点阳光,利润率就蹭蹭上去。
可一遇到外部波动,或者自家扩张、研发大单投入节奏失控,那利润就跟纸糊的似的,风一吹透底。
尤其今年,生物医药行业市场整体都偏冷。
曾经最红火的新冠检测、医学用材赛道,现在被挤压得“门可罗雀”。
东方生物得业务线本来毛利润也算不错,但赛道一萎靡,多一个点毛利都不顶大用。
更要命是,成本线压不下去,现金流又被业务结构卡脖子,内忧外患齐上阵。
其实,东方生物有点像“天时、地利、人和”都没完全占全的典型。
行业红利没赶上最后一班车,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又缓慢,对核心产品创新信心也没溢出,既难靠研发“高筑墙”,又没营销铁军“广积粮”。
你说风险大不大?
有点像网络段子讲的,“没有人能一直赢,除了庄家”,但东方生物这几年明显还没学会当庄家。
有意思的是,机构和散户的情绪又没那么一边倒。
有些人觉得亏损是暂时的,毕竟上一年刚打过行业寒流,短期阵痛可以理解。
但也有声音说,这是典型“生意模式玻璃心”,对细节管理和效率极度敏感,成本只要再失控就是猪队友,投资没安全感。
这回再看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剪刀差”,心里多少会犯嘀咕。
很容易彷佛置身于“后浪翻涌”却各自为战的局——哪怕表面上还有点经验主义优势,可真刀真枪下场时,盈利能力完全跟不上节奏。
套一句网红语录:你看似在奔跑,其实已经原地打转。
东方生物这份踩在盈亏潮头的财报提醒我们,去了泡沫的行业,谁能剩下点真家底,谁最后能笑,全靠硬实力。
老板喊过的“降本增效”,不是嘴上调侃,是靠拼命压住细分业务线,甩掉掉队包袱,把资本开支变成“保命”的盾而不是“耗尽资金”的矛。
说白了,投资这事儿,除了特定小众方向红利,大众赛道拼的就是厚积薄发。
东方生物要想破局,那套“研发+营销+资本开支”得想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加分项,什么是硬伤,早就该出来亮个底。
今时今日,市场不分新人还是老人,只要跟不上盈利节奏,随时会被抛下“风口猪”身份。
中报出来这会儿,看得最多的不是营收数据,而是各项费用、现金流和筹资节奏。
长期来看,这种“翻车年”不是问题,问题是翻了车有没有救火队,能不能熬过去走到下一站。
如果只是短期失控,那调整业务结构、压缩不必要开支还算来得及。
要是哪块硬伤持续发酵,别光指着市场复苏,自己也得赶紧在管理端“开血路”。
结尾提溜一句,市场这年头,“雷”有的是,但真能掉坑的,还是对细节视而不见的人。
今天看东方生物,明天也许别家行业巨头就可能上榜。
咱们都是时代的看客,也是利益攸关的参与者。
你怎么看东方生物的财报危机?
是阶段性逆风还是更深层模式隐忧?
评论区见——观点不怕多,欢迎拍砖!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配资炒股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